孙母道:“你知道我跟儿子一家,当初为什么要去边关吗?”
孙父不知道她为什么转移了话题,不过听问,还是道:“不是你想去看看女儿?”
孙母冷冷地道:“当然不是,而是我收到了消息,知道孙巧芸和曹氏,想将我跟儿子一家干掉了,好将爵位腾出来,让给她儿子。我现在只是让她去庄子上,没一回来就将她送官,由官府问罪,都是我仁慈了!要不然,送去官府,她当时跟孙巧芸商量事的时候,是有很多人知道的,官府一问就能知道真相,你觉得她想杀主母和嫡子,还能活下来?”
孙父是真不知道,曹姨娘和孙巧芸有这样的想法,但要说她们想给曹姨娘的儿子铺路,所以这样做,也就很正常了,因为在利益面前,人们的确会做这种事。
不过,孙父一想琳琅知道自己当年做的事,孙母等人会知道曹姨娘做的事,也很正常。
到这份上,孙父是不敢给曹姨娘求情了,因为他知道,如果惹恼了孙母,孙母直接将人送到官府,的确会像孙母说的那样,曹姨娘的下场,会更不好。
于是当下没办法,哪怕他再想在府里有个能说话的人,也只能命人,将曹姨娘送到了庄子上,毕竟他不送的话,曹姨娘可能会死,那就更不好了。
曹姨娘自是没想到,孙父要把自己送到庄子上,想着这人怎么这么狠心,这是想将自己送走,讨好孙母吗?还找孙父闹,孙父便将孙母知道她想杀他们一家人的事说了,曹姨娘听孙父这样说,马上闭嘴,收拾东西滚了,毕竟就像孙母说的那样,要是孙母将她报官,她的下场会更不好。
虽然孙父舍不得曹姨娘这个能跟他说说话的人走了,不过,“好”的是,他这么舍不得曹姨娘,马上就会因苦闷,去庄子上陪曹姨娘,不会呆在府里了。
原因很简单,在他将曹姨娘送走不几天,皇帝就下令,收回废帝封给他的爵位,给他新封了爵位,然后以他之前一直给边关送信,说病了为由,说他既然病了,那就将爵位直接给孙大哥,让他在家好好“养病”。
孙父听了那个气啊,但也不敢说什么,毕竟之前他支持废帝,惹恼了三皇子,人家将他砍了都是正常的,没砍,只是让他在家“养病”,算不错了。
而他没了爵位,看着府里高兴热闹地庆祝孙大哥当了侯爷,心情不好,便借口“养病”,去了曹姨娘的庄子,准备在那儿生活了,毕竟眼不见为净,还好一点。
而曹姨娘的儿子,看生母走了,父亲也走了,府里变成了陌生的样子,感觉不自在,也去了庄子上。
倒是曹姨娘看儿子过来,急了,让他赶紧回去,免得他们一家都来到了庄子上,他的婚事别出了什么事。
原来,曹姨娘的儿子已经订了婚,正准备结婚了,哪知道就出了这样的事,现在曹姨娘最担心的,就是女方嫌孙巧芸倒台了,她儿子没了背景,不打算将女儿嫁过来,要知道之前,因孙大哥一家走了,她还暗示女方家,将来爵位肯定是她儿子的,再加上她儿子胞姐做着皇后,所以是因此,订到了一门好亲事的。
那姑娘是侯府嫡女,本来跟她儿子,未来的侯爷是配的。
但现在,爵位已经落到了孙大哥身上,她儿子的胞姐还因得罪了新皇后和新帝,他这日子眼见得不好过了,将来不可能有前途了,她之前就一直担心,女方会变卦。
所以这会儿自然不想让儿子住到庄子上,毕竟那样一来,岂不是承认了,她儿子在府里过不下去了,那样,谁还愿意嫁过来,哦,人家堂堂侯府嫡女,跟你在庄子上当普通老百姓过日子,可能吗?对方知道了这个消息,肯定会想办法摆脱这门亲事的。
就是现在,估计人家都在想办法摆脱这门亲事了,毕竟,眼看着她儿子没前途了,谁还会跟。
要是她儿子跟孙大哥、孙琳琅关系好,还好一点,但,当初孙巧芸当了皇后后,她经常在儿子跟前说,现在不用怕你嫡母和嫡兄嫡姐了,他们以后都要看他们家脸色过日子,导致那会儿年纪还不大的儿子,因为不懂事,果然嚣张了起来,很是得罪了孙琳琅、孙大哥和孙母等人。
现在人家发达了,不收拾他就算了,还想得到好处,怎么可能。
她怕女方家查出来,她儿子跟孙琳琅等人关系恶劣,到时绝对不会想把女儿嫁他们家,到时儿子被这家退了亲,哪里还能娶到一门好亲,毕竟他现在不会有爵位了,还跟三皇子和孙琳琅关系不好,将来连个普通的清闲差事都捞不到一个,大概率就是个平头百姓了,还是得罪了上头人的平头百姓,哪个条件好的人家,愿意把女儿嫁给她儿子呢?
所以一定要保住这门亲事,只要这门亲事结成了,她儿子多少能好点。
就怕保不住,毕竟,当初她家在京城的名声挺不好的,人们都说四皇子忘恩负义,言而无信,而她女儿勾引姐姐的未婚夫之类,不少人在暗中说他们家人品不好。
这种情况下,一般正常人家,不会将女儿嫁到这种门风不好的人家,也只有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才会不管这些。